一次性采样管作为病毒样本采集与保存的关键耗材,其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核酸检测的准确性。当前,我国主要依据团体标准T/SAMD001-2021及国家标准GB/T43286-2023进行规范,核心控制指标涵盖材料、密封性、保存液性能及微生物指标四大维度。
材料要求:采样管主体多采用医疗级聚丙烯(PP)或玻璃,需具备耐腐蚀、耐辐射特性,确保在环境下结构完整。拭子杆通常使用ABS材料,拭子头则选用植绒或纤维材质,以提升样本采集效率。例如,GB/T43286-2023明确要求管体材料需符合YY/T0242标准,以保障化学稳定性。
密封性检测:密封性是防止样本泄漏的核心指标。标准规定采用真空负压法,将采样管置于-90kPa压力下维持3分钟,管内不得进水或冒泡。此外,重量分析法要求模拟12小时运输后质量差值不超过5mg,双重验证确保密封可靠性。
保存液性能:保存液需维持病毒核酸稳定性并抑制降解。pH值需控制在6.2-8.8范围内,偏差不超过±1.0;装量偏差需控制在标示值的0%-10%。对于灭活型采样管,还需验证病毒灭活效率,确保杀灭率≥99%。
微生物指标:需氧菌总数≤200CFU/mL,霉菌和酵母菌总数≤100CFU/mL。部分标准通过颜色指示剂(如酚红)直观监测微生物污染,液体由红转黄即提示pH值下降,需立即停用。
检测方法:外观采用目视检查,尺寸使用通用量具测量,密封性通过真空负压仪测试,微生物限度采用薄膜过滤法。所有检测需在CMA认证实验室进行,确保数据合规性。